美國麥克儀器助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CO2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ZG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謝毅教授和孫永福特任教授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雜化模型體系用來研究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催化性能的影響,該結果以“Partially oxidized atomic cobalt layers for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 to liquid fuel” 為題發表在Nature上(2016, 529, 68-72, DOI 10.1038/nature16455)。
通過電催化過程將CO2還原成碳氫燃料分子不僅有助于降低CO2的負面影響,而且還可以獲得甲烷、甲酸、甲醇等燃料。然而,電還原CO2過程的一個瓶頸是如何將高穩定性的CO2活化,這往往需要非常高的過電位;而過電位的存在不僅浪費大量的能源,還往往導致還原產物選擇性的降低。
已有報道顯示金屬電極通常具有較高的電還原CO2活性,尤為有趣的是通過金屬氧化物還原得到的金屬比通過其它方法制備的金屬催化活性要高,甚至能將CO2的還原電位降低到熱力學的Z小值。但是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還原性能的影響機制還不清楚,這主要是因為以前制備的催化劑中含有大量的微結構如界面、缺陷等,這些微結構的存在很容易掩蓋住表面金屬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催化性能的影響。
為了揭示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還原CO2性能的影響,謝毅教授、孫永福特任教授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雜化模型材料體系, 即數原子層厚的金屬/金屬氧化物雜化超薄結構。以六方相Co為例,他們通過配體局限生長的方法制備了4原子層厚的Co/Co氧化物雜化結構。電化學比表面積矯正的Tafel斜率和法拉第轉換效率結果揭示出局限在超薄結構中的表面Co原子比塊材中的表面Co原子在低的過電位下具有更高的本征催化活性和更高的產物選擇性,Co原子層的部分氧化進一步增加了其本征催化活性,進而在只有0.24 V的過電位下于40 h內獲得10 mA cm-2的穩定電流和90%的甲酸選擇性。本工作展示了金屬原子在位于特定的排列方法和氧化價態時,可能具有更高的催化轉化活性,即超薄二維結構和金屬氧化物的存在提高了催化還原CO2的能力。該工作有助于讓研究者重新思考如何獲得GX和穩定的CO2電還原催化劑,也對推動電催化還原CO2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中催化劑的CO2吸附性質是通過美國麥克儀器公司的經典儀器ASAP 2020獲得,通過對比四種催化位點下催化劑的CO2吸附性能,有力的佐證了文中論點。
全文鏈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9/n7584/pdf/nature16455.pdf。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Adv. Mater.:低溫強磁場磁力顯微鏡助力化合物薄膜中納米尺度非共線自旋結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通過各種直接成像技術可以在真實空間中觀察到斯格明子。
-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高效鈣鈦礦-有機疊層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近年來鈣鈦礦材料在光伏領域的潛力不斷被人們發掘,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屢創新高。為進一步提高光電轉化效率,研究者進一步制備了一系列基于寬帶隙鈣鈦礦的疊層太陽能電池,比如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
-
- 地幔邊界超低速區域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對地質勘探儀器發展有何促進作用?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中科院精密測量科技創新研究院與國際同行合作,開發了SKKKP B震源擴展地震相位探測新方法核幔邊界超低速區,揭示了全球大范圍的核幔邊界。
-
- 云南省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專項取得重要進展
-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省科技廳于2018年啟動實施云南省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大科學工程重大專項于近日取得重要進展,該工程累計投入經費6.023億元。
-
- 研究:腦膠質瘤治療取得進一步進展
- 研究:腦膠質瘤治療取得進一步進展
-
- 中科院對“鎖相放大器”從原理到應用場景的研究發取得重要進展
- 微弱信號測量中通常必不可少的鎖相放大器。鎖相放大器本質上是超窄帶濾波器,通過鎖相原理的創新來推動微弱信號測量技術進步,具有非常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 駱智訓課題組在高自旋磁性團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開發具有預期穩定性、規則結構和精確組分的功能材料是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自旋磁性團簇由于其電子結構與幾何構型、自旋態以及原子間相互作用區別于塊體材料,常展現出奇異的物理化學性質,為自旋電子學材料和微器件的設計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
- 微反應、固定床、釜式反應器雜化,實現硝化、加氫、環化、還原全連續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篇多步反應全連續的文章。作者應用微反應器、固定床反應器以及釜式反應器雜化,實現硝化、加氫、環化、還原全連續操作,實現了Afizagabar (S44819)關鍵中間體的連續生產。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ghhbs.com.cn)。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