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腦膠質瘤治療取得進一步進展
前言:小兒和成人高級別膠質瘤是Z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腦腫瘤,中位生存期僅為幾年。常規療法,包括手術、放療和藥物治 療(通常是替莫唑胺化療),并沒有明顯改善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生存結果[1]。原因包括腫瘤在大腦周圍的侵襲性生長,妨礙了根治性手術切除和限制了局部治 療的效用。膠質母細胞瘤 ( GBM ) 癌癥干細胞被認為參與了這一過程,但高級別膠質瘤浸潤的發生機制仍然知之甚少[2,3]。靜止/慢循環干細胞在腦癌中的存在主要得到 scRNAseq、異種移植物生長實驗的數學建模和小鼠模型的支持,但它們的特異性/直接可視化和靶向性仍然具有挑戰性[4 – 7],這阻礙了對它們的機制研究。
來自意大利特倫托大學腦癌實驗室的 Francesco Antonica 團隊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志上近日發表題為 “A slow-cycling/quiescent cells subpopulation is involved in glioma invasiveness” 的文章,其團隊在兒童高級別膠質瘤患者中發現了非增殖狀態下表達 Prominin-1 的惡性細胞群。利用基因工具觀察和切除小鼠腦癌及人類癌癥類器官中的靜止細胞,揭示了它們在腫瘤核心和邊緣的定位,并證明了靜止細胞參與腦癌細胞的浸潤。Z 后,他們發現 DYRK1A/B 抑 制劑 Harmine 可以部分減少靜止和浸潤癌細胞的數量。通過高內涵成像分析系統,在人類腦癌類器官和 GBM 細胞系中測試 Harmine 靶向靜止細胞可減少腫瘤侵襲。數據表明,靜止細胞亞群部分參與了腫瘤侵襲,這是腦癌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該團隊在人類膠質瘤(成人和兒童)中鑒定出一類惡性非循環 PROM1+ 的細胞,Prominin-1 簡稱 PROM1,也叫 CD133,在許多種類的癌癥中都是癌癥干細胞的標志物,其中就包括人類腦癌。Prominin-1 陽性 ( PROM1+ ) 的細胞參與了腫瘤浸潤,且能夠抵抗放療和化療,導致癌癥復發。通過對 5742 個成人膠質瘤細胞和 2188 個兒童膠質瘤細胞進行 RNA 測序,分析它們的表達譜,其中有 6863 個細胞是惡性的,在這些惡性細胞中識別出 11% 的成人細胞和 16% 的兒童細胞是非循環 PROM1+ 細胞。除此之外,該團隊還分析了其他的膠質瘤干細胞標記物,發現 54% 的細胞表達 SOX2 和 OLIG2,32% 只表達 SOX2,6% 只表達 OLIG2。另外一個重要發現是,這些非循環 PROM1+ 細胞高表達的基因與細胞粘附和擴散有關。
之后,該團隊在小鼠膠質瘤模型中建立了體內靜止細胞的可視化方法。他們構建了 Prom1-Venus-p27 和 Sox2-Venus-p27 兩種報告基因,在小鼠腦中測試了其效果,98.2% 的 Prom1-Venus-p27+( qProm1 ) 細胞和 98.7% 的 Sox2-Venus-p27+( qSox2 ) 細胞中沒有 Ki67 這種增殖標志物的表達,證明建立的方法可行。接著,該團隊將這種方法應用于小鼠腦癌模型中,獲得的結果與前面類似,他們發現此模型中存在 Prom1+/SOX2+ 和 Prom1+/SOX2- 兩類靜止細胞,且 qProm1 細胞在腫瘤核心部位和浸潤邊緣都有出現,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完全一致。接下來,該團隊利用白喉毒素片段 A ( DTA ) 融合 p27K 的方法消除腫瘤發生過程中的 qProm1 細胞。發現消除了 qProm1 細胞后,腫瘤模型小鼠的存活天數增加了(對照:56 天 vs 實驗組:78 天),且腫瘤體積也相應的縮小了。在已經形成的腫瘤中,消除 qProm1 細胞可以減少浸潤細胞的數量,因此, qProm1 細胞導致了腫瘤細胞的浸潤和擴散。
該團隊還在人類兒童腦類器官中對浸潤靜止細胞進行了可視化,具體的做法是在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 ( hiPSCs ) 分化的背側前腦類器官中通過電穿孔的方式將 TP-Cherry 轉入其中以構建出人類腦癌類器官模型 ( 圖1, a ),采用 Molecular Devices 公司的 ImageXpress Micro Confocal 共聚焦高內涵成像分析系統對電穿孔 30 天 ( 30dpe ) 后的類器官進行活細胞成像,和對照相比可以看出有明顯的 mCherry+ 熒光的擴散 ( 圖1, b )。后續實驗表明,通過 DTA-p27 消除類器官中的靜止細胞后,腫瘤細胞的浸潤減少了。由此,該團隊成功建立了基于兒童腦癌類器官模型,用于研究靜止浸潤細胞的作用。
圖1 | Direct visualization and targeting of infiltrating quiescent cells in human brain cancer organoids.
Z 后,為了尋找能夠作用于靜止細胞,減少靜止細胞數量的藥物,該團隊利用前面介紹過的類器官模型對兩種 DYRK1A/B 抑 制劑 ( AZ191 和肉葉蕓香堿) 以及其他能夠消除靜止細胞的藥物進行測試 ( 圖2, a ) ,在 Molecular Devices 公司的 ImageXpress Micro Confocal 共聚焦高內涵成像分析系統上進行高通量圖像采集和分析,發現肉葉蕓香堿和辛伐他汀能夠降低 mVenus 的信號 ( 圖2, c )。緊接著,又測試了 GB7 癌癥干細胞和 COMI 細胞系 ( 圖2, e ),對靜止細胞的數量做了統計,發現肉葉蕓香堿同樣可以減少兩種細胞中的靜止細胞 ( 圖2, f )。除此之外,經過肉葉蕓香堿處理后的 GBM 癌癥干細胞的侵襲能力也受到了抑 制 ( 圖2, g ),而在 GB7 細胞球中,肉葉蕓香堿也降低了細胞的侵襲程度。以上實驗表明肉葉蕓香堿可能會成為一種治 療高級別膠質瘤的治 療方案。
圖2 | 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quiescent cells tested in human brain cancer organoids and GBM cell line reduces invasion.
綜上所述,盡管人類腦癌中的靜止干細胞已被證實存在,但它們在癌癥中的浸潤作用依然不清楚。而本文的研究團隊識別出在人類腦癌樣本中存在一類表達 Prominin-1 的惡性非循環細胞,闡述其與腫瘤細胞的粘附和擴散有關,并在小鼠膠質瘤模型中建立了體內靜止細胞的可視化方法,同時也證明消除這種靜止細胞的腫瘤,細胞侵襲能力顯著減弱。Z 后,該團隊更是利用目前流行的細胞實驗技術由 hiPSCs 誘導分化形成的腦類器官結合共聚焦高內涵成像分析系統展示了消除腦癌類器官中的靜止干細胞對腫瘤形成的改善作用,以及通過高內涵擅長的高通量篩選及圖像分析發現了能夠靶向并抑 制靜止干細胞的藥物肉葉蕓香堿,為臨床治 療膠質瘤提供了新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Sturm, D. et al. Paediatric and adult glioblastoma: multiform (epi)genomic culprits emerge. Nat. Rev. Cancer 14, 92–107 (2014).
2. Prager, B. C., Bhargava, S., Mahadev, V., Hubert, C. G. & Rich, J. N.Glioblastoma stem cells: driving resilience through chaos. Trends Cancer 6, 223–235 (2020).
3. Rusu, P. et al. GPD1 Specifically marks dormant glioma stem cellswith a distinct metabolic profile. Cell Stem Cell 25,241–257.e8 (2019).
4. Chen, J. et al. A restricted cell population propagates glioblastoma growth after chemotherapy. Nature 488, 522–526 (2012).
5. Patel, A. P. et al. Single-cell RNA-seq highlights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in primary glioblastoma. Science 344, 1396–1401 (2014).
6. Liau, B. B. et al. Adaptive chromatin remodeling drives glioblastomastem cell plasticity and drug tolerance. Cell Stem Cell 20,233–246.e7 (2017).
7. Lan, X. et al. Fate mapping of human glioblastoma reveals an invariant stem cell hierarchy. Nature 549, 227–232 (2017).
關于
Molecular Devices 始創于上世紀 80 年代美國硅谷,并在全 球設有多個代表處和子公司。2005 年,Molecular Devices 在上海設立了中國代表處,2010 年加入全 球科學與技術的創新者丹納赫集團,2011 年正式成立商務公司: (上海) 有限公司。Molecular Devices 以持續創新、快速高效、高性能的產品及完善的售后服務著稱業內,我們一直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在生命科學研究、制藥及生物治 療開發等領域蛋白和細胞生物學的創新性生物分析解決方案。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研究:腦膠質瘤治療取得進一步進展
- 研究:腦膠質瘤治療取得進一步進展
-
- 【點播課程】高級別膠質瘤的手術治療
- 【點播課程】高級別膠質瘤的手術治療
-
- 我國在光電探測器材料 鈣鈦礦場效應晶體管研究上取得進展
- 基于鈣鈦礦材料的光電器件和電子器件制備工藝簡單。是目前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點材料之一。
-
- 我國在全相干自由電子激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相干輻射是指互為同相的輻射。相干輻射,就像在激光束中發現的那樣,會互相干涉,產生出干涉圖形,用以探測運動或位置中的偏差.這對于干涉儀和引力波探測器有用。
-
- 腦機接口治療應用在再迎突破性進展高位截癱患者腦控鼠標 醫療儀器創新是否會迎熱潮?
- 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進步,醫療儀器的智能化水平也將得到提升。通過對大量腦電信號數據的分析和學習,AI可以更準確地識別用戶的意圖,并實時調整設備的反應,使腦機接口更加靈敏和穩定。
-
- 沈陽科晶金剛石線切割機助力隕石研究取得進展!
- 沈陽科晶金剛石線切割機為助力隕石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高效鈣鈦礦-有機疊層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近年來鈣鈦礦材料在光伏領域的潛力不斷被人們發掘,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屢創新高。為進一步提高光電轉化效率,研究者進一步制備了一系列基于寬帶隙鈣鈦礦的疊層太陽能電池,比如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
-
- 全新外泌體內容物檢測技術助力治療嬰兒早產藥物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 外泌體內容物包含蛋白質、RNA、DNA和脂類,可被用于藥物傳遞系統與疾病的新型診斷標志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
- 中國科學院在接觸式空間捕獲方案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柔性捕獲具有捕獲范圍大、捕獲時沖擊力小、折疊后節省存儲空間等優勢,但多停留在概念設計階段。柔性捕獲的機構多數屬于系繩系統。
-
- 上海微系統所在超小型雙通道集成CO?紅外氣體傳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鐵團隊在超小型二氧化碳(CO?)氣體傳感器研制方面取得進展。該團隊制備的傳感器具有尺寸小、功耗適中、性能穩定、成本低以及在中紅外波段發光效率高等特點
-
- 合肥研究院驗證觀測數據在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反演是指能夠模仿人類智能的計算機程序系統的人工智能系統,它具有學習和推理的功能。例如專家系統、人工神經網絡系統等。
-
- 上海光機所在相干調控的雙向吸波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紅外光學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董紅星和張龍團隊,在相干調控的雙向吸波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工作采用雙層ITO超構表面構造吸波器。這一吸波器具有雙向寬帶的微波吸收以及相干控制的可調諧性能,同時在可見光波段的平均光學透過率為78.25%,可用作未來智能隱身光窗。
-
- DKSH 2023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良好進展
- 大昌華嘉(DKSH)的企業目標是豐富人們的生活。150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為亞洲及其他地區拓展業務的企業提
-
- 中科院對“鎖相放大器”從原理到應用場景的研究發取得重要進展
- 微弱信號測量中通常必不可少的鎖相放大器。鎖相放大器本質上是超窄帶濾波器,通過鎖相原理的創新來推動微弱信號測量技術進步,具有非常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 我國科研人員在富營養湖泊水柱顆粒有機碳三維遙感的研究取得進展
-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科研團隊采用多源觀測資料構建了面向過程的富營養湖泊水柱顆粒有機碳儲量三維遙感流程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ghhbs.com.cn)。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