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方案】地質災害監測
1、方案概述
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這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活動頻繁,危害嚴重。平均每年有1000多人因地質災害而死亡,占各類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直接或間接造成的財產損失高達200多億元以及對基礎設施的破壞,導致交通中斷,影響正常的生活和經濟活動。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Z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多年來,我國一直飽受地質災害影響,不論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還是國家財產安全都存在極大的風險隱患。因此,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至關重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減少災害發生的風險和影響。中地恒達通過自動化監測方法,對常見的地質災害進行實時監測,遠程預警。
2、監測點布設
2.1 布設依據
主要參考以下相關規范、標準以及相關的技術文件:
(1)《地質災害監測技術規范》(DB11T 1677—2019);
(2)《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DZT 0221-2006 );
(3)《泥石流監測預警的思考》;
(4)《崩塌監測規范》;
(5)《地裂縫地質災害監測規范》;
(6)《 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
(7)《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
(8)《近景攝影測量規范》(GB/T 12979);
(9)《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 18314);
(10)《降雨量觀測儀器》(GB/T 21978.2);
(11)《工程攝影測量規范》(GB 50167);
(12)《城市測量規范》(CJJ/T8);
(13)《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8);
(14)《降雨量觀測規范》(SL 21);
(15)《地下水動態監測規程》(DZA0133 );
(16)《地面沉降水準測量規范》(DZ/ 0154 );
(17)《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規范》(DZ/ 0283 );
(18)《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規范》(DB11/T 893);
2.2監測內容
2.3 監測點布設
2.3.1 崩塌監測
1)監測線應穿過崩塌的不同變形地段或塊體,每處崩塌帶應至少設置一條縱向監測線;監測線應以地表位移監測為主、在監測線經過的裂縫處布置裂縫位錯監測及其他監測,必要時可設置橫向監測線;縱向監測線的設置應沿崩塌的崩落方向或者垂直于崩塌主控結構面開裂的方向,宜結合工程地質調查(勘查)剖面、穩定性計算剖面布設。
2)裂縫監測點應布設在裂縫兩側,且宜布設在裂縫較寬或位錯速率較大部位。
3)地表位移監測點應主要布設在崩塌體上變形速率較大或不穩定塊段與起始變形塊段。
4)傾斜監測點應安設在崩塌體表面,對崩塌穩定性起關鍵作用塊段。
5)視頻監控攝像頭應安放在崩塌影響范圍以外。
6)雨量監測點宜布設在崩塌影響范圍以外地勢較高且穩定的地段。
2.3.2 滑坡監測
1)地表變形監測線應根據滑坡的形態及變形特征、通視條件進行布設,監測線應采用主、輔剖面法布設,主監測線應結合滑坡分區,沿滑坡的主滑方向布設,推移式滑坡位移監測點應重點布設于滑坡自中、后部,牽引式滑坡位移監測點應重點布設于滑坡的中、前部;縱向監測線應延伸至滑坡后緣、前緣以外一定范圍,應能反映滑坡的前緣、中部、后緣的變形特征;橫向監測線宜布設在滑坡中部至前緣剪出口之間,并向兩側延伸至滑坡邊界以外一定范圍;具體監測點數量應根據滑坡體的規模和特點確定;基準站應設立在變形區之外或受變形影響較小的地勢較高區域。
2)裂縫監測點應該布設于滑坡地表裂縫發育區,應選取滑坡前緣鼓脹、后緣拉張、兩側剪切裂縫及建(構)筑物裂縫等特征裂縫進行布設;對于滑坡體發育鼓脹裂隙帶、張拉裂隙帶、剪切裂隙帶等變形強烈或易發生變形的地段應加密布設監測點。
3)深部位移監測點布設應考慮滑坡變形特點、監測目的等因素,與地表水平位移監測點相結合布設;在滑坡體的前緣、中部、后緣等位移變化大的位置應布設深部位移監測點;當滑坡存在潛在滑動面時,應在滑坡主滑方向上布設深部位移監測點;當監測滑坡變形發展趨勢時,監測點應布設于滑坡變形明顯、變形特征不同的滑坡單元區段;Z下方的監測點應進入潛在的滑動面以下穩定巖土層。
4)地下水監測點應根據滑坡體水文地質條件及滑坡體變形特征,沿主滑方向,布設在孔隙水壓力或水位典型變化、變形較大的位置。
5)降雨量監測點應布設在滑坡體外圍地勢較高、相對開闊位置。
6)視頻監控攝像頭應安放在滑坡影響范圍以外:
7)土壤含水率監測點的埋設位置、深度應根據滑坡的地層結構、成因機制及演化模式和監測目的等綜合確定。
2.3.3 泥石流監測
1)泥石流監測網點布置應覆蓋泥石流溝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整個溝域;氣象水文條件、物源變化等形成條件監測點宜布置在形成區;流動動態要素、動力要素和輸移沖淤等運動特征監測點宜布置在流通區;泥石流體物質組成及其物理性質等流體特征監測點宜布置在流通區和堆積區。
2)雨量監測點重點布設在形成區,布設位置應選擇在泥石流溝兩岸地勢較高處的穩定平臺上。
3)次聲監測點一般布置在支溝的溝口和主溝的中下游或溝口,與流域內泥石流通道或形成區有較好的通視條件。
4)泥位監測點一般應布設在泥石流溝流通區的中下部。
5)流速監測點布設在泥石流溝的流通區中能反映泥石流的流動特征的斷面。
6)泥石流流體重度、粘度特征的監測取樣點宜與泥石流流速監測點或泥(水)位監測點相互結合布設;采用懸掛在橫跨溝床斷面纜道上的取樣器采集動態樣品。
7)土壤含水率監測點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形成區或流通區松散物質厚度較大的區域;土壤含水率測試點應接近溝底,測試點處地表徑流應具有代表性;根據地層巖性、地層結構和物理力學性質,確定傳感器的埋設位置和深度。
8)視頻監測攝像設備宜布置在溝谷出口附近的高地上,能全方位監控泥石流及其危害對象情況。
9)物源變化可采用遙感方法監測,遙感圖像應覆蓋整個泥石流流域;遙感數據應選用地面分辨率優于1m 的遙感數據;解譯時應結合孕災地質背景資料,在原始分辨率影像上,確定物源條件、溝域特征等的變化。
2.3.4 地面塌陷監測
1)采空地面塌陷地表變形監測線應平行和垂直于礦層走向布置,至少有一條剖面應設在移動盆地的中心部位,長度宜大于地表移動變形范圍;在地表移動盆地的中間區、內邊緣區、外邊緣區及采空影響帶應布置監測點;巖溶地面塌陷地表變形監測線宜平行和垂直于溶洞和巖溶發育帶,剖面長度宜大于溶洞或巖溶發育帶的Z大孔徑;地面塌陷監測點布設范圍應外延到地面塌陷影響區以外 50m;地面塌陷的監測點應布置在變形速率大、塌陷坑邊緣、重要建筑設施等地段;基準點應設置在變形區以外的視野開闊區,且易于長期保存的穩定巖土體上。其他監測項目的監測網點的布設應以變形監測網點為基礎,并對地面塌陷的重點部位進行有針對性的布設。
2)裂縫監測點應布設在裂縫兩側,且宜布設在裂縫較寬或位錯速率較大部位。
3)在塌陷影響區范圍內孔隙水壓力變化較大、水位變化較大或變形較大的位置應布設孔隙水水位動態監測點;巖溶塌陷區還應布設巖溶水水位監測點。
4)降雨量監測點應布設在地面塌陷外圍地勢較高、相對開闊位置。
5)視頻監控攝像頭應安放在地面塌陷影響范圍以外。
6)土壤含水率監測點的埋設位置、深度應根據滑坡的地層結構、成因機制及演化模式和監測目的等綜合確定。
2.3.5 地面沉降監測
1)地表變形基準點應選擇基巖標或遠離地面沉降的穩定區域;監測點應選在能夠反映地區地面沉降變形特征的位置。
2)地下分層沉降監測應采用基巖標與分層標水準聯測,每個地面沉降監測站埋設1座基巖標、多座分層標,通過鉆探獲取準確的地層資料,結合區域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和地下水開采情況,劃分含水層組和壓縮層組,布置標體數量和埋設深度;基巖標埋設在第四系下伏基巖頂部或成巖較好的新近系、古近系地層中;分層標埋設在地層界面,宜設置在每個主要壓縮層頂、底板;基巖埋藏較深,地下水開采相對較淺時,也可以用埋設在主要地下水開采層以下相對穩定的分層標代替基巖標作為聯測基點;標孔間距一般4m~5m,應考慮地層結構的影響,當地層軟弱或有厚層松散砂層分布時,適當加大標孔間距,標孔應采用深淺相間的布置方法,減少施工時相互干擾。
3)地下水動態監測點應布設在主要開采地區和主要開采層,宜在同含水層組布設相應的地下水動態監測井。
4)孔隙水壓力監測點布設一般與分層標組同步布設,宜在同一含水層組布設相應的孔隙水壓力監測井。
2.3.6 地裂縫監測
1)裂縫監測剖面線應跨越地裂縫活動帶,與其整體直角或大角度相交,監測剖面應覆蓋地裂縫活動影響范圍并向其影響帶外延伸 10m~20m;每條剖面線監測點數量應能控制地裂縫影響帶寬度,依據影響帶內主要裂縫的發育和組合確定;監測點布設在地裂縫兩側,在地裂縫兩側活動較為強烈地段、轉折點、裂縫寬度Z大處、走向明顯變化處及延伸末端均應布設監測點。
2)在地裂縫活動速率大于 10mm/a地段,應布置三維變形監測點。
3)對地下水開采漏斗區域分布的地裂縫,宜在其兩側布設地下水水位監測點,必要時在地裂縫兩側打布設地下分層沉降監測點。
4)監測點應選擇在安全穩定、易于保存和尋找、便于監測的位置,不宜埋設在土質松軟、短期因工程建設易于毀掉的地段。
3、監測設備
4、現場圖片
①危巖體裂縫及崩塌監測
②危巖體傾斜監測
③地表位移監測
④地裂縫監測
⑤危巖體裂縫監測
⑥降雨量、聲光報警、視頻監測
⑦泥位監測
⑧降雨量監測
⑨地面沉陷、降雨量監測
⑩地下水位、降雨量、聲光報警監測
5、平臺介紹
1)數據平臺
查看實時數據、曲線、24小時數據、變形軌跡圖、報警數據、初值數據、設備信息、項目配置等。
2)表面位移監測數據
X位移-時間變化曲線▲
Y位移-時間變化曲線▲
Z位移-時間變化曲線 ▲
3)裂縫監測數據
裂縫寬度-時間變化曲線 ▲
4)雨量監測數據
降雨量-時間變化曲線 ▲
5)崩塌監測數據
傾角加速度-時間變化曲線 ▲
━━━━
寫在Z后
中地恒達通過綜合多種自動化監測方法,采集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反饋、預警,對地質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及時預警。
地災監測應該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隨著地質災害信息化建設,地質災害監測及預警體系也逐漸建立起來。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的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 服務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和預警,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災害風險,提前采取應對措施,為減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橋梁變形位移監測站-一款礦山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 橋梁變形位移監測站-一款礦山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TH-WY1】適用于地表位移監測和建筑物的形變監測,如滑坡、邊坡位移、橋梁形變、水庫大壩、礦山地質災害等。
-
- 多項先進儀器輪番上陣組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 我國運用科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各種預警系統在減災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 “高精度北斗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成功預警黃土滑坡
- 高精度北斗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成功預警甘肅省永靖縣黑方臺突發性黃土滑坡,當地群眾及時避險,未造成人員傷亡。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ghhbs.com.cn)。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