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保標準《輻射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規范》3月1日起實施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保護生態環境,規范輻射事故應急監測,現批準《輻射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規范》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并予發布。
標準名稱、編號如下:
《輻射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規范》(HJ 1155-2020)
本標準自2021年3月1日起實施,由中國環境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出版,標準內容可在生態環境部網站(http://www.mee.gov.cn)查詢。
節選《輻射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規范》部分內容:
本標準規定了輻射事故應急監測的一般原則、現場監測、采樣分析、安全防護、質量保證、數據處理與監測報告等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核技術利用、放射性物品運輸以及放射性廢物處理、貯存和處置設施或活動等原因引發的輻射事故的應急監測。
涉及鈾(釷)礦、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產生的環境放射性污染事件,國內外航天器在我國境內墜落造成的環境放射性污染事件,以及可能對我國環境造成輻射影響的境外核與輻射事故、事件的應急監測工作,可參照執行。
規范性引用文件:《GB 18871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T 10264 個人和環境監測用個人熱釋光劑量測量系統》、《GB/T 11743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譜分析方法》、《GB/T 14583 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HJ/T 61 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 1127 應急監測中環境樣品γ核素測量技術規范》、《HJ 1129 就地高純鍺譜儀測量土壤中γ核素技術規范》等等。
實施應急監測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眾健康和輻射環境安全,減少事故造成的危害,為事故的判斷和應急決策提供數據;提供決定實施緊急防護行動所需的監測數據;為開展事故定性定級、環境影響及劑量評價提供關鍵數據;搜尋丟失、被盜、失控的放射性物質;向公眾提供輻射環境狀況監測數據。
總體要求
通過對事故相關人員(如管理、技術和使用人員及出現放射病的病人等)的詢問、有關資料的調查等多種途徑收集事故信息,盡可能掌握源的類型、狀態、核素種類、射線類別、活度大小、屏蔽情況、數量、來源、生產或使用單位等信息,以及事故現場和周圍環境狀況。
根據源項和現場環境狀況進行應急監測方案設計。應急監測方案應以快速確定源的特性、位置及現場環境輻射水平為目的,內容應包括事故概況、監測任務或目標、監測范圍、監測項目、監測儀器與方法、采樣布點、安全防護和質量保證等。
應急監測以 X/γ輻射周圍劑量當量(率)、中子輻射周圍劑量當量(率)、α/β表面污染水平和就地γ核素能譜分析等現場監測為主,必要時開展采樣分析。
應保證監測儀器的量程滿足應急監測要求,通常 X/γ輻射水平監測儀的高量程應不低于100mSv/h。
應使用長桿并具備聲光報警功能的監測儀器,以保證監測人員與潛在源保持盡量大的安全距離,并及時獲得聲光報警信息。
保證應急監測過程中監測儀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時有一定數量的冗余或備份。
應急人員在應急監測全過程都應做好個人安全防護工作。
現場監測 源的搜尋
通過對事故信息的分析和判斷,估計源的潛在位置和影響范圍,確定搜尋方案。
一般以源的潛在位置為中心,從多方位、由外及內逐步靠近的測量方法進行搜尋。
搜尋的移動速度應滿足儀器的響應時間要求,路線間隔距離應滿足覆蓋監測的區域,儀器探頭應避免與待測物體表面接觸。
在大范圍內搜尋γ/中子源時,可采用車載巡測、航空測量、遠程遙控測量以及綜合運用多種測量方法。
搜尋中應密切關注輻射監測儀讀數和聲光報警信息,一旦監測到輻射水平異常升高的區域,應增加監測點位和監測頻次進行測量確認。
根據事故信息、現場環境狀況和搜尋測量結果確定警戒區(見附錄 A)。
在內警戒區,通過 X/γ輻射水平、中子輻射水平或表面污染測量,進一步確定源的位置。也可輔助以金屬探測、攝影攝像辨識等方法確定源的位置。
內警戒區內劑量率水平超過 100mSv/h 的危險區域,應采用遠程遙控測量方法確定源的位置。
對于γ源,可根據γ輻射水平監測結果估算源的距離(見附錄 B)。
源的位置確定后,應監測確認源是否破損、裸露、泄漏以及源容器的準直口是否處于關閉狀態。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國家環保標準《輻射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規范》3月1日起實施
- 本標準規定了輻射事故應急監測的一般原則、現場監測、采樣分析、安全防護、質量保證、數據處理與監測報告等技術要求。
-
- 國家環保標準《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2021年3月1日起實施
- 本標準規定了地下水環境監測點布設、環境監測井建設與管理、樣品采集與保存、監測 項目和分析方法、監測數據處理、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以及資料整編等方面的要求。
-
- 重慶市廢止4項地方計量技術規范 今年3月1日起實施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有關規定,現批準JJF(渝)053-2020《智能電能表運行中校準規范》地方計量技術規范發布實施,批準日期為 2020年12月25日,實施日期為 2021年3月1日。
-
- 生態環境部發布《輻射事故應急監測技術規范》意見征求
- 本標準規定了輻射事故應急監測的布點與采樣、監測項目、分析方法、數據處理與上報、質量保證 等技術要求。
-
- 生態環境部發布10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3月1日起實施
- 現批準《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第一部分 總則》等10項標準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并予發布。
-
- 國家環保標準《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制訂技術導則》4月1日起實施
- 該標準自2021年4月1日起實施。自該標準實施之日起,《環境監測 分析方法標準制修訂技術導則》(HJ 168-2010)廢止。
-
- 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錳渣污染控制技術規范》 10月1日起實施
- 本標準自2022年10月1日起實施,標準內容可在生態環境部網站(http://www.mee.gov.cn)查詢。
-
- 2023年5月1日起實施《氮肥工業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等10項標準為國家生態環境標準
- 標準自2023年5月1日起實施,標準內容可在生態環境部網站(http://www.mee.gov.cn)查詢。
-
- 電子式互感器校驗儀等2項技術規范正式發布 6月1日起實施
-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負責牽頭起草的JJF(滬)61-2021《電子式互感器校驗儀校準規范》和JJF(滬)62-2021《直流電流比較儀校準規范》獲批為上海市地方計量技術規范。
-
- 3月1日起實施“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10個南湖地方規范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有關規定,現批準《硫化物水質自動監測儀校準規范》等一批湖南省地方計量校準規范發布實施。
-
- 生態環境部發布兩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2021年3月15日起實施
- 現批準《固定污染源廢氣 醛、酮類化合物的測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譜法》等兩項標準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并予發布。
-
- 8月1日起實施!仰儀參與建立標準:絕熱加速量熱儀通用技術規范
- 《絕熱加速量熱儀通用技術規范》于2023年7月1日正式發布,并將于8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提出,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標準化委員會(SCIS)歸口,由中國計量大學牽頭起草,
-
- 水泥膠砂強度試驗設備新標準:4月1日起正式實施
-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2年第23號公告文件批準發布1036項行業標準。2023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水泥膠砂強度試驗設備新標準:其中,包含三項水泥膠砂強度檢驗試驗相關設備標準
-
- 33項國家計量技術規范8月8日起實施 對實驗儀器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 統一的計量標準為儀器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醫療設備、新能源檢測儀器等領域的規范,助力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隨著世界化的不斷深入,我國實驗儀器企業將面臨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
- 《四川省施工場地揚塵排放標準》2020年9月1日起實施
- ?本標準規定了四川省施工場地揚塵排放控制要求、監測要求以及標準的實施與監督等。
-
- 交通部發布6項部門計量檢定規程 12月1日起實施
- 《汽車軸重動態檢測儀》等6項部門計量檢定規程業經審查通過,現予發布。
-
- 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壓力管道定期檢驗規則—長輸管道》
- 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ghhbs.com.cn)。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