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atalysis 南京大學黃小強等人在可見光直接激發驅動的新光酶催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融合化學創新的生物制造,是可持續生物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也是當前中美科技博弈的焦點之一。生物制造的關鍵“芯片”是酶,然而現有酶的催化功能有限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生物制造的范疇。南京大學黃小強課題組,自2021年建組以來,致力于將化學與生物學相融合,以實現新酶元件的創制和新分子生化體系的開發。近期發表于Nature Catalysis。
為了開發酶的新型非天然轉化體系,課題組以烯烴還原酶(ene-reductases, ER)為切入點,建立了可見光直接激發ER的新策略,并實現了一例烯烴的不對稱自由基氫芳基化轉化(圖1)。ER是一類以黃素腺嘌呤單核苷酸(FMN)為輔因子的氧化還原酶,在自然界中可以完成C=C雙鍵的雙電子還原反應的催化。基于該酶,Hyster、Huimin Zhao、吳起以及徐鑒等,通過可見光激發電子供體-受體(EDA)絡合物的策略,開發了一系列凈還原的自由基反應體系(圖1b)。但是,黃素類似物在合成化學領域是一類廣泛應用于光氧化的催化劑。同時,自然界中存在的脂肪酸光脫羧酶的催化機制,經歷的也是可見光直接激發黃素繼而引發單電子氧化(圖1a)。受此啟發,作者提出了一種可見光直接激發ER、引發非天然自由基化學的新體系(圖1c)。
圖 1. 受自然啟發的光酶的直接激發化學。圖片來源:Nat. Catal.
作者首先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催化循環。烯烴還原酶結合的氧化態輔因子FMNox被藍色LED激發,從基態到達激發態FMNox*(Int. B)。激發態FMNox*單電子氧化富電子芳烴,產生芳基自由基陽離子中間體以及半醌狀態黃素輔因子FMNsq(Int. C)。隨后的自由基C-C鍵形成,生成前手性自由基中間體(Int. D)。最后,酶活性位點內的電子和質子(或氫原子)轉移,生成對映體富集的產物,并實現輔因子再生(Int. E)。
類似上述酶促自由基過程,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已被逐漸淘汰。究其原因,除了自由基反應固有的選擇性控制難題,激發態的黃素蛋白還面臨有很多的競爭途徑。首先,可見光激發的醌態黃素容易被反應環境中的還原性物質或氨基酸殘基還原(圖2,路徑b)。其次,非天然底物的單電子氧化過程必須足夠高效,以競爭過無效的電子回轉(圖2,路徑c)。第三,環境中游離的未結合黃素可能引起消旋背景反應。
圖 2. 設計的催化循環。圖片來源:Nat. Catal.
為了驗證所設計的生物催化循環方案,作者選擇了3-甲氧基噻吩和α-甲基苯乙烯作為模板底物,450-460 nm藍色LED光照,發現幾類烯還原酶可以以較低的反應性實現催化加氫芳基化。進一步研究發現,通過額外加入催化量的FMN作為添加劑,能夠顯著提高反應收率而不影響對映異構體選擇性。經過條件優化和進化改造,作者發現葡萄糖酸桿菌來源的烯還原酶(GluER)可以實現對模板反應產率為81%的高選擇性催化,產物具有(R)的選擇性(97.5:2.5 er),而來自釀酒酵母的老黃酶突變體(OYE1-F296A)的產率為65%,具有(S)的選擇性(95:5 er)。
接下來,對底物考察表明,該催化體系具有良好的底物適用范圍和官能團耐受性(圖3)。活化烯烴、內烯烴、非活化烯烴、以及各類的芳基底物,都能順利發生反應(27例,最高達99%收率)。通過使用不同的酶,該體系能夠分別獲得產物的兩個對映異構體,即實現立體發散式生物合成。同時,該反應可以以相同的效率和對映選擇性放大到1 mmol級別。
圖 3. 代表性底物。圖片改自Nat. Catal.
隨后,團隊與中科大生命學院/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田長麟課題組以及廈門大學王斌舉課題組合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機理研究。包括:1)紫外-可見吸收光譜鑒定可見光直接激發FMN的關鍵過程;2)低溫電子順磁共振(EPR)實驗和自由基捕獲實驗證實了該反應涉及的相關自由基中間體;3)氘代實驗探索了最后自由基終止步驟的氫來源;4)理論計算模擬解析了立體選擇性的來源。詳細內容請參考原文。
該論文第一通訊單位為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和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南京大學2022級博士研究生趙貝貝、廈門大學博士研究生馮鍵強和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于璐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黃小強特聘研究員,以及王斌舉教授和田長麟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論文得到了南京大學啟動經費、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2022YFA0913000, 2019YFA0405600, 2019YFA07069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277053, 22121001, 21927814, 21825703)、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220760)等項目的支持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Nature Catalysis 南京大學黃小強等人在可見光直接激發驅動的新光酶催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融合化學創新的生物制造,是可持續生物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也是當前中美科技博弈的焦點之一。生物制造的關鍵“芯片”
-
- 我國在雙金屬納米催化劑的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首次揭示核殼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存在共軛雙量子尺寸效應。
-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高效鈣鈦礦-有機疊層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近年來鈣鈦礦材料在光伏領域的潛力不斷被人們發掘,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屢創新高。為進一步提高光電轉化效率,研究者進一步制備了一系列基于寬帶隙鈣鈦礦的疊層太陽能電池,比如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
-
- 駱智訓課題組在高自旋磁性團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開發具有預期穩定性、規則結構和精確組分的功能材料是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自旋磁性團簇由于其電子結構與幾何構型、自旋態以及原子間相互作用區別于塊體材料,常展現出奇異的物理化學性質,為自旋電子學材料和微器件的設計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
- 臺式easyXAFS再發一篇Nature子刊:助力電磁波吸收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 臺式easyXAFS再發一篇Nature子刊:助力電磁波吸收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
- 我國在全相干自由電子激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相干輻射是指互為同相的輻射。相干輻射,就像在激光束中發現的那樣,會互相干涉,產生出干涉圖形,用以探測運動或位置中的偏差.這對于干涉儀和引力波探測器有用。
-
- 用戶速遞|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計量大學團隊在時間維度的顏色演變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多色發光材料在多通道生物檢測、高密度信息存儲、多維度顯示以及多功能光電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與應用價值。
-
- 云南省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專項取得重要進展
-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省科技廳于2018年啟動實施云南省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大科學工程重大專項于近日取得重要進展,該工程累計投入經費6.023億元。
-
- 科研進展:趙永生課題組在自旋極化激光方面取得新進展
- 基于自旋選擇性的光學躍遷過程,自旋極化激光可以將電子自旋角動量直接轉化為相干光子的圓偏振態,在3D顯示、量子技術等新興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 Lake Shore低溫探針臺助力一篇Nature子刊!錫基鈣鈦礦鐵電半導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Lake Shore低溫探針臺助力一篇Nature子刊!錫基鈣鈦礦鐵電半導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 天津計量院在“火焰光度計”等質量攻關方面取得成果
- 天津計量院的《提高電導率校準裝置(CMMS)計量能力覆蓋率》獲得2019年天津市質量攻關優秀成果一等獎,并參加了優秀成果發表及表彰會。
-
- 祝光濤教授團隊在研究中使用九圃培養箱,在馬鈴薯耐凍性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九圃生物百萬獎金助力科研!
-
- 許曉棟再發Nature正刊!無液氦磁體恒溫器助力復合費米液體MoTe2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許曉棟再發Nature正刊!無液氦磁體恒溫器助力復合費米液體MoTe2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ghhbs.com.cn)。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