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建設現狀與展望
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建設現狀與展望
本文從國內外地下水監測網建設現狀入手,分析我國地下水監測網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設建議,為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李海祥,郇環*,周愛霞,楊洋,胡尊芳,宋宗中
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北京 100012
1
國外地下水監測網建設現狀
1. 美國:成熟的多流域監測網
美國自1991年啟動國家水質評價計劃(NAWQA),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國家地下水監測網(NGWMN)。該監測網覆蓋美國67個主要含水層,布設了17,852個監測點,采用隨機抽樣和網格抽樣方法進行布點,分為地下水背景網、疑似變化網和已變化網三個子網絡。背景網用于監測未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含水層,疑似變化網和已變化網則分別監測可能和已經受到污染的含水層。
美國的監測網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實現了監測設備與平臺的互聯互通,能夠實時傳輸水位、水質、鉆孔和巖性等數據。然而,盡管技術成熟,美國的監測網仍面臨覆蓋范圍有限、監測點數量不足、設備故障率高以及運行維護資金短缺等問題。
2. 歐盟:高密度監測與實時數據共享
歐盟國家的地下水監測網以高密度布點和實時數據共享為特點。例如,荷蘭建立了由49,000個監測點組成的網絡,密度高達1,176.47個/千平方公里;法國的監測點密度為9.18個/千平方公里,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密度則達到41.67個/千平方公里。歐盟國家的監測網幾乎全部采用在線監測設備,能夠實時傳輸水位、水溫、pH、礦化度等基礎指標數據。
此外,荷蘭、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已建立起從監測設備到數據庫、門戶網站和地下水應用工具的一體化信息系統。例如,荷蘭的地下水信息網能夠進行地下水流場插值和水位特征曲線擬合,地下水與降雨、蒸發、潮汐的相關性分析。法國則提供多年水位信息和含水層報告查詢功能。
盡管歐盟國家的監測網在數據精度和實時性方面表現優異,但監測指標相對簡單,缺乏長期水質監測計劃,且運行成本較高。
2
國內地下水監測網建設現狀
1. 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
我國的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成熟的地下水監測網絡,共建站點20,469個,覆蓋全國主要流域和重點區域。監測工程實現了地下水位、水溫、大氣壓、氣溫等指標的自動在線監測,并通過信息應用服務系統實現了多源數據接入、動態分析、水位預警等功能。
然而,該監測網主要關注水位監測,水質監測點數量不足,且監測指標較為單一,難以全面反映地下水污染狀況。
2. “十四五”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
生態環境部在“十四五”期間優化了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共布設1,912個監測點,包括區域點位、污染風險監控點位和飲用水源點位。監測指標涵蓋《地下水質量標準》中的常規指標和特征指標,每年至少監測兩次。
盡管考核點位的布設科學全面,但仍存在監測點數量不足、監測頻次較低等問題。
3. 國家級化工園區監測網
針對68個國家級化工園區,我國組建了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布設了1,554個監測點。監測指標兼顧常規指標和園區特征指標,每年監測頻次不少于兩次。
然而,該監測網缺乏在線監測設備,無法及時發現污染事故,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較弱。
4. 北京市地下水監測網
北京市地下水監測網在我國省級監測網中處于領先地位,布設了1,786個監測點,密度達到108.8個/千平方公里。監測網實現了全市范圍的整體化、含水層組立體化、各區域系統化監測,監測精度達到國內最高水平。
盡管如此,北京市監測網的運行維護對資金和人員技術要求較高,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3
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存在的問題
1. 區域背景值監測點不足
我國地下水監測點多圍繞“雙源”(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和重點地下水污染源)布設,缺乏對區域地下水環境背景值的監測。這使得監測數據難以全面反映地下水污染的整體狀況。
2. 監測井設計前瞻性不足
現有監測井的結構和保護裝置未預留新型傳感器、物聯網設備的空間,布點時未充分考慮周邊供電供網條件,導致監測井的多功能性和擴展性不足。缺乏綜合性規劃,現有監測點位不具備同時監測土壤水、植被、大氣等多功能監測的設計。
3. 在線監測設備不成熟
在線監測設備的檢測指標主要為物理指標,監控污染物種類和數量有限,精度低且易受干擾,監測指標單一,難以解決多源污染問題。
4. 監管平臺建設薄弱
地下水監測數據的共享和應用服務相對滯后,缺乏標準化數據格式和共享協議,數據整合和交換難度大。此外,數據共享面臨安全和隱私風險,缺乏保障措施。
5. 資金來源單一
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的運行和維護需要較高成本,而現有資金來源多為單一來源,增大了運營風險,導致持續監測出現間斷的可能性增大。同時單一資金來源也會使監測數據挖掘不充分,多方數據難以整合,數據可利用性低。
4
地下水監測網建設趨勢
1. 水質監測設備升級
新一代在線監測設備將成為研發重點,具備物聯化和智能化特點,進行自主監測和運維,能夠實現高效、低成本的水質監測。
2. 監測點物聯互通
物聯網技術將實現監測點之間的數據傳輸和共享,降低人工數據傳輸的繁瑣過程,將地下水監測與智慧城市的發展有機結合。例如,德克薩斯州地下水監測網采用WiFi、ZigBee和藍牙等技術,實現了設備間的無線通信。
3. 數據分析可視化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通過多維度分析地下水環境數據,實現地下水質量的精準評估和污染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展示。數字孿生技術可實時模擬地下水環境變化,幫助用戶更直觀地理解監測數據。
4. 數據信息安全保真
區塊鏈技術將用于保障監測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透明度。例如,智能合約可控制數據訪問和共享,提高數據質量和完整性。
5
我國地下水監測網建設建議
1. 構建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
整合現有監測井和“雙源”監測點,銜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和“十四五”考核點位,統籌構建國家級和省級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國家級監測網應重點監測大流域的水質狀況和變化趨勢,為國家決策提供支撐;省級監測網則應具備區域特色的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預測預警功能。
2. 推進新型設備研發和平臺迭代優化
加快新一代水質在線監測設備的研發,攻克傳感器、芯片設計和抗干擾等關鍵技術難題。同時,搭建國家級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平臺,實現從系統規劃到運行維護的全過程管理,并定期進行迭代優化。
3. 探索新型監測方式
針對特定污染源或場地,探索基于地球物理探測、衛星遙感解譯、無人機航測和埋設傳感器等技術的新型監測方式。例如,電阻率層析成像技術(ERT)可用于監測地下水有機物和重金屬污染,重力衛星(GRACE)可探測區域地下水動態。
4. 進行多網融合,開展應用服務
將地下水監測網與地表水、大氣污染、土壤監測網等進行多網融合,加強對地下水污染遷移和影響的全面認識。同時,開發地下水應用小程序,為公眾和企業提供可視化數據及分析結果,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專家視角]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建設現狀與展望
- 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建設現狀與展望本文從國內外地下水監測網建設現狀入手,分析我國地下水監測網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新
-
- 專家視角 | 食品接觸材料食品安全
- 食品接觸材料的法律法規標準、檢測技術的研究,安全評估技術以及合規性測試服務等皆離不開先進的分析檢測技術的支撐。
-
- 環監總站發布國家環境監測網生態質量監測站建設標準項目比選通知
-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擬組織開展國家環境監測網生態質量監測站建設標準項目比選工作,歡迎符合條件的單位前來參加比選。具體內容和相關要求如下。
-
- 國家環境監測網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監測質量控制技術規定
- 揮發性有機物連續自動監測系統(以下簡稱系統)一般是指氣相色譜/質譜類連續自動分析儀及其配套設備。
-
- G.O.Sensor地下水流向流速儀亮相四川省六五環境日
- G.O.Sensor和四川環境生態的密切關聯
-
- 環監總站印發國家環境監測網生態保護與監測國際調研項目比選通知
-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擬組織開展生態保護與監測國際調研項目比選工作,歡迎符合條件的單位前來參加比選。具體內容和相關要求如下。
-
- 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連續自動監測質量控制技術規定(試行)
-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制定了《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連續自動監測質量控制技術規定(試行)》
-
- 首都現實土壤地質環境監測網全覆蓋 土壤監測到底有多重要
- 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規定監測重金屬類、農藥類及pH共11個項目。《農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將土壤監測項目分為三類:規定必測項目,選擇必測項目和選擇項目。
-
- 數百臺先進儀器 嘉定打造覆蓋全區的24小時環境監測網
- 藍天保衛戰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是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12個新詞之一。為確保2019年環保工作能交出滿意的答卷。上海嘉定區將在全區內合理的布設了多個監測點。
-
- 環監總站發布2022年國家環境監測網實驗室能力考核計劃
- 2022年考核項目計劃分為必考項目和自愿參加項目兩類,其中必考項目包括六項:水中高錳酸鹽指數、氰化物、石油類、環境空氣中VOCs(苯系物)、土壤中鉛和地下水中氟化物。
-
- 揚州環境監測中心與明華交流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 揚州環境監測中心與明華交流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
- 揚州環境監測中心與明華交流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 揚州環境監測中心與明華交流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
- 揚州環境監測中心與明華交流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 揚州環境監測中心與明華交流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
- 揚州環境監測中心與明華交流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 揚州環境監測中心與明華交流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
- 光譜儀市場:現狀剖析與未來征程
- 國產替代空間廣闊,國內企業憑借技術進步與性能提升,加速搶占市場份額。政策支持為國產光譜儀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助力企業攻克技術難關,提升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國內企業通過持續創新與質量提升。
-
- 邀請函 | 第七屆中國國際土壤與地下水峰會
- 大昌華嘉科學儀器部誠邀各位業界同仁屆時蒞臨A53號展臺,我們將攜帶眾多先進儀器亮相本次盛會,并為大家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ghhbs.com.cn)。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