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評論(2條)
-
- zhu8957705 2012-04-01 00:00:00
- 以國外的為標準。。
-
贊(1)
回復(0)
-
- 11wenxu11 2016-04-25 00:00:00
- 這是歷史問題導致的,大概要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子成像技術剛開始的時代吧 那時早期的電視攝像機使用的感光元件是真空管,真空管的外面是有個玻璃罩子的,真空管外徑是把玻璃厚度也算進去的,玻璃管當然是不能用于成像的,所以外徑1英寸的真空管,實際成像區域只有16mm左右,于是16mm就成了電子攝像照相行業一個約定俗成的度量單位 雖然真空管成像技術現在已經不使用了,但是這種度量方式卻被一直繼承了下來 所以現在數碼成像元件中提到英寸這個單位,都不能按工業標準的1英寸=25.4mm來計算,而要按1英寸=16mm來計算
-
贊(16)
回復(0)
熱門問答
- 為什么CCD的1英寸不是25.4mm而是16mm
- 數碼相機的CCD,1英寸為什么是16MM?
- 數碼相機的CCD,1英寸為什么是16MM?
- 為什么硫酸鈉和二氧化硫反應不是氧化還原反應,而是
- 光電倍增管動態范圍的定義不是?而是?
光電倍增管的動態范圍不是輸出電流大小,不是接收光功率的大小,是光電倍增管的最 小輸出線性電流和最 大輸出線性電流之間的線性范圍,對應著光電倍增管接收最 小光功率和最 大光功率之間的變化范圍。
比如常見的H10721-01模塊,它的檢測下限是暗電流,最 大值為10納安,它的最 大輸出電流信號為100微安,從10納安到100微安,它們之間是有4個數量級的電流動態范圍。
圖1 H10721-01模塊展示
在使用的時候,我們希望光電倍增管的動態范圍越大越好,這樣測量的光強范圍也可以有效拓寬。但是,由于受到光電倍增管的“飽和”效應的影響,光電倍增管的動態范圍是有限的。飽和效應是指,光電倍增管在超過最 大承受光強后,光強的增加并不會引起探測器輸出電流的增加現象,稱之為飽和效應。并且在超過一定的輸出電流后,會出現線性偏離的情況,通常我們把偏離線性5%或10%點所對應的線性電流定義為最 大線性電流。
圖2 線性偏離
當光入射到陰極面時,由于光電效應會產生電子,產生的電子通過聚焦電極進入倍增級進行倍增,最 后通過陽極輸出。當我們增益一定時,也就是放大倍數一定時,隨著輸出電流的增大,輸出電流與輸入光強逐漸脫離線性,即偏離線性。偏離線性的原因有兩點。
偏離線性原因:脈沖模式下
當光電倍增管輸出在脈沖模式下時,脫離線性是由于最 后幾級倍增級產生空間電荷效應,空間電荷效應是由于二次電子在倍增級面表面幾乎是零初速度發射的,當電荷密度足夠大時,會在電極表面附近形成一個減速電場,抑 制后面二次電子的發射,所以出現輸出線性偏離的情況。
偏離線性原因:直流模式下
當光電倍增管輸出在直流模式下時,偏離線性是由于倍增級和陽極產生的電流與分壓器的電流相抵消,因而隨著入射光強的增加,會導致后面幾級倍增級間的電壓下降,出現線性偏離的情況。
所以,如果是需要擴展光電倍增管的線性范圍,我們可以從分壓器下手,我們默認的分壓器都是均勻分壓器,也就是每個倍增級分到的電壓是一樣的。并且“飽和”效應主要出現在最 后幾個倍增級,所以我們可以使用錐形分壓器,來提高最 后幾級倍增級的電壓,來校正線性偏離。
圖4 錐形分壓器
圖5 均勻分壓器&錐形分壓器陽極輸出電流對比
有關分壓器設置的方法,點擊此處,即可獲取內容。關于光電倍增管動態范圍的講解已經結束,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工程師會第 一時間為您解答。
- 為什么少量co2與堿反應生成的不是堿式鹽而是正鹽
- 電鏡分析結果為什么得到的不是納米材料,而是微米級別的
- 我的汽車的轉速表為什么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500轉開始的
- 等勢面越密處不是電勢越高,而是場強越大為什么
- 增大弱電解質溶液的濃度 電離程度為什么不是增大而是減小
- 電動機中為什么不是旋轉的磁極切割轉子繞組,而是旋轉磁場切割
- 擠出機將塑料管擠出后,為什么不是浸泡冷卻,而是噴淋冷卻?
- 浸泡冷卻,全都浸入水中,冷卻效果不是更好嗎? 噴淋不一定所有部位都噴淋到,而且噴射力度太大的話,容易給未硬化的塑料管外表面沖出“坑”。
- 不是離心機篩網不耐用,而是你不怎么會用
- 為什么很多單反都采用的CMOS傳感器而不是CCD
- rt,求解。
- 為什么單反相機的感光元件都是CMOS而不是ccd呢
- 為什么佳能的數碼單反相機采用的是CMOS而不是CCD呢?
- 我一直認為CCD的素質比CMOS的好,但為什么佳能的單反相機都是采用CMOS而不是CCD呢? 好像尼康的也是用CCD吧? 佳能為什么不用CCD?出于成本考慮?不太可能吧?就連1Ds MARKⅢ都是用CMOS(不會是現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能生產全畫幅的CCD吧?) 還有一個... 我一直認為CCD的素質比CMOS的好,但為什么佳能的單反相機都是采用CMOS而不是CCD呢? 好像尼康的也是用CCD吧? 佳能為什么不用CCD?出于成本考慮?不太可能吧?就連1Ds MARKⅢ都是用CMOS(不會是現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能生產全畫幅的CCD吧?) 還有一個問題既然尼康的是用CCD,為什么我還看到用20D30D(40D本人還無緣見過)比用同級別的D80的多? 再次,面積相等的情況下,到底是canon的CMOS好還是尼康的CCD素質高?(不考慮鏡頭,Z好能把機身其他部分的制造工藝也忽略,只從感光元件來講) 展開
- 當氣球里面裝的不是空氣,而是氮氣會發生什么
- PCR技術怎樣保證擴增的不是整個DNA而是某個特異片段
- 筆記本電腦的鍵盤打出來的不是字,而是一打就彈出其他窗口
- 為什么肺炎雙球菌試驗中,活S型細菌懸液不是加熱處理,而是細菌裂解
4月突出貢獻榜
推薦主頁
最新話題
-
- #DeepSeek如何看待儀器#
- 干體爐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
- 從-70℃到150℃:一臺試驗箱如何終結智能...從-70℃到150℃:一臺試驗箱如何終結智能調光膜失效風險?解決方案:SMC-210PF-FPC溫濕度折彎試驗箱的五大核心價值1. 多維度環境模擬,覆蓋全生命周期測試需求超寬溫域:支持-70℃至+150℃的極限溫度模擬(可選配),復現材料在極寒、高溫、冷熱沖擊下的性能表現;控濕:濕度范圍20%~98%RH(精度±3%RH),模擬熱帶雨林、沙漠干燥等復雜工況,暴露材料吸濕膨脹、分層缺陷;動態折彎:0°~180°連續可調折彎角度,支持R1~R20彎曲半徑設定,模擬實際裝配中的微小應力,提前預警裂紋、斷裂風險。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