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01-21 09:33:29應用研發實驗平臺
- 應用研發實驗平臺是專為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新產品測試設計的綜合性實驗環境。它集成了先進的儀器設備、軟件系統和技術支持,為科研人員提供從理論驗證到產品原型開發的一站式服務。該平臺旨在加速研發進程,提升創新效率,確保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性,對于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資源:4566個 瀏覽:10次展開
應用研發實驗平臺相關內容
應用研發實驗平臺資訊
-
- 北京懷柔舉行“空間天文與應用研發實驗平臺”項目開工儀式
- 近日,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空間天文與應用研發實驗平臺項目” 奠基暨開工儀式在懷柔舉行。
應用研發實驗平臺產品
產品名稱
所在地
價格
供應商
咨詢
- 實驗平臺-量子光學實驗平臺
- 國內 安徽
- 面議
-
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
售全國
- 我要詢價 聯系方式
- 技術咨詢合作研發
- 國內 上海
- ¥1
-
上海樂態企業發展有限公司
售全國
- 我要詢價 聯系方式
- 機器視覺教學實驗平臺
- 國內 廣東
- 面議
-
深圳市毅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售全國
- 我要詢價 聯系方式
- 運動控制及伺服系統綜合實驗平臺
- 國內 山東
- 面議
-
青島海豚智能裝備有限公司
售全國
- 我要詢價 聯系方式
- 整流二極管IV性能測試實驗平臺
- 國內 湖北
- ¥32000
-
武漢普賽斯儀表有限公司
售全國
- 我要詢價 聯系方式
應用研發實驗平臺問答
- 2025-02-01 15:10:11熒光顯微鏡研發者是誰啊
- 熒光顯微鏡研發者是誰? 熒光顯微鏡作為生物醫學研究、臨床診斷以及其他科研領域的重要工具,極大地推動了微觀世界的探索與理解。它利用特定波長的光激發熒光染料,從而使得標記物在顯微鏡下發光,進而觀察到細胞及組織的細微結構。本文將深入探討熒光顯微鏡的研發歷程以及其背后重要人物的貢獻,帶領讀者了解這一革命性工具的起源與發展。 熒光顯微鏡的起源與發展 熒光顯微鏡的研發始于20世紀初期。初的熒光顯微鏡是由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集體努力推動的,但其中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是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希爾(Heinrich Hilger)。他在1903年發明了早的熒光顯微鏡,能夠將熒光材料的特性應用到顯微鏡觀察中,為微觀生物學和醫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熒光顯微鏡也經歷了許多技術革新。20世紀50年代,隨著熒光染料和光學器件的發展,科學家們不斷改進顯微鏡的成像精度和分辨率。此時,許多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為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哈佛大學的羅伯特·胡奇斯(Robert Hooke)對熒光物質的探索為后來的顯微鏡技術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 熒光顯微鏡的關鍵技術進步 隨著熒光顯微鏡的不斷發展,涌現出了更多的技術突破。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激光掃描顯微鏡(LSM)的出現為熒光顯微鏡的研究打開了新天地。激光的高亮度和高精度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在更深層次的生物樣本中觀察到精細的結構。這一技術的革新離不開美國科學家沃爾特·基爾霍夫(Walter K. St?ckle)等人的重要貢獻。 熒光顯微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包括了共聚焦顯微鏡和多光子顯微鏡的應用,這些技術的出現提高了成像的深度和分辨率,讓熒光顯微鏡成為了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工具。 結論 從早期的海因里希·希爾到現代的激光掃描顯微鏡和共聚焦顯微鏡的技術革新,熒光顯微鏡的研發歷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它不僅推動了生物醫學和細胞學等領域的發展,也為現代醫學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驗工具。通過這些技術的不斷進步,熒光顯微鏡將繼續在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專業總結 熒光顯微鏡作為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技術,其研發和創新離不開全球眾多科學家的努力。從早的熒光顯微鏡到今天的高端激光掃描和共聚焦顯微鏡,它的進化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科學界探索微觀世界的一次次飛躍。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熒光顯微鏡的應用領域將會進一步拓展,未來將繼續為我們提供更多關于生命科學、醫學和其他領域的寶貴信息。 這樣的一篇文章,突出了熒光顯微鏡的研發者和技術進步,同時自然融入了SEO相關的關鍵詞,如“熒光顯微鏡”、“研發者”、“技術進步”、“顯微鏡發展”等,這樣能夠更好地提升搜索引擎的排名,同時避免AI生成文章的常見邏輯錯誤。
13人看過
- 2022-01-04 14:47:15文獻速遞|多模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在魚疫苗研發中的應用
- 病毒性疾病爆發是水產養殖業最嚴重的問題,具有傳播快、發病快和致死率高等特點,對水產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疫苗免疫是對其進行防控的最有效措施。在水產動物免疫途徑中,注射方式效果較好,但不適合漁業生產;浸浴免疫操作簡單,適合在魚苗和魚類大規模養殖中推廣使用,但是浸浴疫苗的應用需要克服生物屏障等阻礙作用,才能使疫苗發揮出理想的免疫效果。研究發現,納米載疫苗靶向遞呈技術是解決水產養殖產業實現疫苗高效免疫保護最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單壁碳納米管(SWCNTs)是一種高效的疫苗載體,具有高穿透性、高承載力、易修飾性和安全性等特性;甘露糖受體(Mannose receptor)是抗原呈遞細胞上的標志性受體,能夠結合甘露糖修飾的抗原物質,可以作為疫苗的靶點。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朱斌教授課題組運用納米載疫苗靶向遞呈技術,構建靶向性碳納米管載疫苗系統,選擇高效的疫苗載體(單壁碳納米管)來突破生物屏障的限制,并利用合適的佐劑(甘露糖修飾的抗原物質)來增強疫苗的免疫效果,使疫苗充分發揮治療和免疫保護效果。這些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期刊Vaccines和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可以為其它水產動物納米載疫苗系統的研究、應用奠定理論基礎,對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水產品食品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一草魚呼腸孤病毒(GCRV)已被公認為是所有水生病毒物種中最具致病性,VP7作為GCRV的外衣殼蛋白,是一種可以誘導宿主免疫反應的主要抗原。通過構建靶向浸沒疫苗遞送系統(CNTs-M-VP7),該系統由SWCNTs作為疫苗載體,GCRV VP7蛋白作為抗原,甘露糖作為抗原呈遞細胞靶向部分。結果表明CNTs-M-VP7疫苗可通過粘膜組織(皮膚,腮和腸)進入魚體內,呈現給免疫相關組織,顯著誘導的成熟和呈遞過程,從而引發強大的免疫反應。a、CNTs-M-VP7納米疫苗的制備過程;b、巨噬細胞對納米疫苗的吸收;c、魚組織中納米疫苗的攝取;d、用博鷺騰多模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檢測接種魚體內和體外熒光的分布;e、草魚接種后,用GCRV人工攻擊后的相對存活百分比(每組n =100)。文章二鯉春病毒血癥(Spring viremia of carp,SVC)是危害最嚴重的水產病毒性疾病之一,SVCV作為SVC的病原,其表面糖蛋白(G)被認為是一種主要抗原,可以誘導原發性宿主免疫反應。通過化學修飾的方法將SVCV的抗原蛋白(G)、功能化單壁碳納米管和功能化甘露糖進行結合,構建了靶向性碳納米管載疫苗系統(SWCNTs-MG)。結果表明SWCNTs-MG通過提高疫苗進入魚體的含量,并增強對抗原呈遞細胞的靶向呈遞作用,進而提高疫苗浸浴免疫的效果。a、SWCNTs-MG納米疫苗的制備過程;b、納米疫苗在體內和體外的安全性評估;c、鯉魚巨噬細胞體外納米疫苗的攝取;d、魚組織中納米疫苗的攝取;e、用博鷺騰多模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檢測接種魚體內和體外熒光的分布;f、在接種的鯉魚中用SVCV人工攻擊后的相對存活百分比。Tips AniView 100多模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AniView 100多模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作為廣州博鷺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高靈敏度動物活體成像系統,其采用全密閉抗干擾暗箱,避免外界光源及宇宙射線對拍照影響的同時,配合零缺陷、科研級高靈敏背部薄化、背部感應型冷CCD相機,極大地提高成像的靈敏度。AniView 100可以檢測到
232人看過
- 2022-02-23 13:21:51全 球網絡研討會:電化學阻抗譜(EIS)在電池研發中的應用
- 電化學阻抗譜(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簡稱 EIS。簡單來說就是給電化學系統施加一個擾動電信號,然后來觀測系統的響應,利用響應電信號分析系統的電化學性質。EIS 是一種非破壞性技術,十分適用于對電池進行評估、開發和診斷,而不受成分和形狀的限制。網/絡/研/討/會2022年2月23日2022年2月23日星期三,瑞士萬通將召開電化學基礎系列知識的全 球網絡研討會:電化學阻抗譜(EIS)在電池研發中的應用。17:00~18:00 or 22:00~23:00兩場時間自由選擇本次網絡研討會包括:◆ EIS 技術的基礎知識◆ 如何確保數據有效性,以及 EIS 技術的特點◆ EIS 技術在電池開發、評估和診斷中的應用我們還將討論如何使用阻抗來協助開發電池組件,如電極、電解液和隔膜,以及電池的荷電狀態(SOC)和健康狀態(SOH)對其阻抗的影響,以及 EIS 用于診斷的更多可能性。主講人Reza Fathi 博士Autolab 產品經理瑞士萬通Reza Fathi 博士于2015年畢業于意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作為一名研究人員,Reza 博士專注于可充電電池的開發。他先后于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研究鋰離子電池的失效機理,在意大利理工學院從事鋰離子電池硅陽極的開發工作,并在荷蘭霍爾斯特中心研究3D固態電池。Reza 博士于2017年底加入瑞士萬通公司,擔任 Autolab 產品經理。
265人看過
- 2024-12-27 14:00:04砂塵試驗箱應用
- 砂塵試驗箱應用:提高設備抗砂塵性能的關鍵工具 砂塵試驗箱是一種用于模擬設備在惡劣環境下運行時,暴露于砂塵天氣中的狀態的專業設備。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化發展,尤其是在汽車、電子、通信和航空等領域,設備的抗砂塵能力成為評估產品質量和性能的重要標準。本文將詳細介紹砂塵試驗箱的工作原理、主要應用領域以及在提升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方面的作用,幫助企業理解其在環境試驗中的重要性,并為日常應用提供技術支持。 砂塵試驗箱的工作原理 砂塵試驗箱通過模擬自然界中的砂塵環境,利用風扇和砂塵源將顆粒物送入箱體中,模擬實際環境下設備暴露于風沙天氣時的情況。試驗過程中,設備會暴露在含有不同粒徑的砂塵顆粒的氣流中,測量其在一定時間內的工作性能變化,從而評估設備對砂塵的適應能力。 試驗箱的核心功能包括顆粒粒徑的調控、風速的控制以及塵土濃度的設置,能根據不同標準進行調節。這些參數確保模擬環境盡可能貼近實際應用場景,使得試驗結果更具參考價值。 砂塵試驗箱的應用領域 汽車行業 汽車,尤其是在沙漠或風沙較大的地區使用的車輛,必須具備良好的防塵性能。砂塵試驗箱在汽車行業中被廣泛應用,用于測試車身、發動機、空調系統、電氣組件等部件在砂塵環境下的表現。這種測試可以有效預防因砂塵對車輛的磨損、堵塞和損壞而影響汽車性能與安全性。 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特別是外部暴露的設備,如路燈、信號塔、通信設備等,常常面臨砂塵侵蝕問題。通過使用砂塵試驗箱,制造商能夠測試這些設備在沙塵環境下的長期穩定性和防護能力,從而優化產品設計,提高其在惡劣環境中的可靠性。 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設備需要在高溫、高壓、強風沙的環境下工作。砂塵試驗箱可以模擬飛行器外部暴露的極端條件,測試其對砂塵侵蝕的防護能力,確保設備的正常運作,避免出現因砂塵導致的設備損壞或性能下降。 軍事裝備 對于軍事裝備而言,沙塵天氣極有可能影響其正常運行。砂塵試驗箱在這一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于對防護裝備、車輛、武器系統等設備進行全面測試,以保證它們在沙塵暴等極端條件下依舊能夠保持優異的作戰性能。 建筑與基礎設施 在一些沙塵頻發的區域,建筑物和基礎設施需要具備抗沙塵的能力。通過使用砂塵試驗箱,建筑材料的耐塵性可以得到有效評估,幫助建筑設計師選擇合適的防護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 砂塵試驗箱的技術特點與優勢 砂塵試驗箱的設計不僅強調測試的全面性,還注重使用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其主要技術特點包括: 多功能調節:能夠模擬不同粒徑的塵土顆粒,設置風速、溫濕度等環境條件,滿足各類設備的測試需求。 高精度監控:通過精準的傳感器和監控系統,實時監控砂塵濃度、試驗溫度等數據,確保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耐用性強:材料耐腐蝕、耐磨損,確保設備在長期使用中的穩定性和耐用性。 總結 砂塵試驗箱作為一種高效的環境模擬設備,對于提升各類設備的防塵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眾多領域中,設備的防砂塵能力直接關系到產品的長期穩定性與可靠性。通過砂塵試驗箱進行環境模擬測試,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提前發現潛在問題,優化產品設計,還能提升產品在惡劣環境下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砂塵試驗箱在各行業中的應用,正日益成為提高產品質量、確保可靠性的重要環節。
50人看過
- 2022-05-07 14:00:52近紅外二區小動物活體成像應用 | 研發X光激發的NIR-II余輝發光材料
- 背景介紹傳統的熒光(Fluorescence)組織成像,是將成像組織置放于不斷發射特定波長的光源照射下進行。受同一個光源照射影響,周圍的組織自體同樣會產生熒光,稱為背景熒光。背景熒光的存在將使得信噪比下降,不利于對目標組織進行成像。因而近幾年,科研工作者開始尋求一種新的發光成像——余輝發光(Persistent luminescence)。余輝發光是物體在照射光源并撤去光源后,持續發光的現象。因為發光時不再接受光源照射,因而在應用于組織成像時,能夠減少自體熒光背景的影響,提高信噪比(圖1)。 圖1 熒光和余輝發光的原理對比圖(藍色箭頭為激發光;綠色箭頭為散射光;紅色箭頭為發射光;褐色箭頭為背景熒光。強度可參考箭頭粗細) 盡管余輝發光有如此明顯的優勢,目前涉及的材料仍有以下幾個問題:1、材料主要為大型晶體,涉及高溫的合成環境并缺乏納米結構和表面性質上的可調性;2、材料成像多為可見光和NIR-I,成像深度有限;3、激發材料發光的波長多為可見光或紫外,能量低,不利于材料能量富集;4、一些可富集高能量的由X光激發的材料所發射的波長在可見光和NIR-I范圍內,成像深度同樣有限。 材料研發 針對以上問題,Peng Pei等人通過在NaGdF4、NaGdF4納米粒子中加入鑭系元素摻雜劑,成功合成出了X光激活的余輝發光納米粒子(Persistent luminescence nanoparticles,PLNPs)。通過調整加入的元素種類,使得PLNPs具有可調諧性,且均在NIR-II波段內(圖2)。圖2 通過摻入不同的稀土元素(Er、Tm、Ho、Nd)調整納米粒子在NIR-II波長段的發射波長 材料優化 文章中涉及的主體材料有NaYF4、NaGdF4 兩種,因而可優化的方向較多。作者首先將作為主體的NaGdF4、NaGdF4 同時應用于一個納米粒子中,形成殼核結構。之后對納米粒子的摻雜劑濃度、核體積、殼厚度、結晶相(Crystalline phase)、主體基質(Host matrix)等性質進行的考察。其中對于主體基質,作者發現殼核使用同一種主體材料(NaYF4或NaGdF4)將獲得更高的納米粒子發光強度。這可能是由于同一種主體材料原子大小相同,使得晶體的缺陷(Defect)更少。 體內成像 優化后的Er-PLNPs進行了小鼠的腹部血管成像和輸尿管成像測試。在腹部血管成像測試中,相對于熒光成像,余輝發光成像獲得了更高的腫瘤/正常組織亮度比(T/N ratio),尤其在注射后的5 min時,可達到熒光成像信噪比的3.7倍。而在輸尿管成像測試中,作者在小鼠腎盂部位注射后,腎盂、輸尿管和膀胱都能夠在NIR-II成像中觀察到,其T/N比相對于熒光成像達到了4.1倍。 圖3 余輝發光納米粒子(上)與熒光納米粒子(下)分別在注射后 5、10、20 min 得到的NIR-II成像 圖4 余輝發光納米粒子(紅)與熒光納米粒子(藍)注射后的腫瘤與正常組織信號強度比(T/N ratio) 小結 憑借可調諧的NIR-II成像波長、高信噪比、高分辨率、低細胞毒性等特點,Peng Pei等人的成果大大拓展了現有X光激發的余輝發光材料的種類和應用場景。但同時,發光效率仍有待提高,降低用于激發的X光劑量使其達到安全門檻也是今后拓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1] Pei, P., Chen, Y., Sun, C. et al. X-ray-activated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nanomaterials for NIR-II imaging. Nat. Nanotechnol. 16, 1011–1018 (2021). 锘海 SWIR 1.0 近紅外二區活體熒光成像系統采用低噪聲和高靈敏度的進口InGaAs 紅外探測器,結合動物氣體麻醉裝置及便捷的操作界面,實現實時熒光信號成像。通過鏡頭切換,可分別完成寬場和局部放大成像,具有非常高的熒光信號采集能力。高幀頻不僅可以實現單幅圖片采集,更可以完成視頻拍攝,幫助您捕獲整個實驗過程。 锘海-近紅外二區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 往期推薦:● 近紅外二區小動物活體成像——高信噪比雙成分造影劑協助腫瘤手術成像● 近紅外二區小動物活體成像 —— 呼吸速率監控● 近紅外二區小動物活體成像 —— 稀土納米顆粒協助腫瘤切除手術
220人看過